這些年,大陸印行的翻譯作品愈來愈多,有些書幾乎可做到與國外同步出版,可是,快則快矣,翻譯的品質卻不斷地在走下坡路,鬧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笑話。
幾個月前,一位作者在網上揭露,有人在書中把『蔣介石』三字,譯成了『常凱申』,引起媒體的一陣哄笑,不少報刊發表文章進行分析和批評。可是,笑聲尚未停息,近日又有人在報上發表題為《走了『常凱申』,來了『赫爾珍』》的文章,指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重點書《赫魯雪夫全傳》中也有許多翻譯不當的地方,把中國讀者熟知的、用了幾十年的俄羅斯作家赫爾岑名字翻譯成『赫爾珍』。
這接踵而來的一個個翻譯錯誤,錯得令人忍俊不禁,很有些不可思議。蔣介石,這個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人物,怎麼變成了『常凱申』?常凱申這個.............
譯名是出現在中央編譯出版社的重點書《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而翻譯這本書的又並非等閒之輩,是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據讀者指出,這本書中的人名被譯錯的,還不止蔣介石一人,粗粗查一下,有幾十處之多。例如,一些人們熟知的名字,費正清譯成了『費爾班得』,林同濟譯成了『林T.C』,夏濟安譯成了『赫薩』……在《赫魯雪夫全傳》中同樣如此,不僅有許多錯譯,一些人名、地名也翻譯得令人啼笑皆非。
翻譯品質的下降,已是老生常談了。除了文學作品外,一些科學著作的情況也是如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學的創造》,也有許多差錯,有人在網上一而再地發表文章,加以揭示。例如,把『美國科學促進會』翻譯成『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會』,把玻意耳的『氣體理論』譯成『燃燒理論』,把『體質人類學』譯成『物理人類學』……
這些年來,人們批評翻譯品質下降,究其原因往往集中在認為這是由一些急功近利的新手造成的。大學剛畢業,有的甚至還未畢業,就有一本本譯著面世,特別是有些人翻譯世界名著,把幾本其他人的譯作拿來,東抄西拼,稍作改動,便算是自己的譯作。這樣的作品怎麼會有高的品質呢?在大陸,翻譯作品的稿酬一直比較低,過去一些老翻譯家,一天翻譯幾百字,反復推敲,現在如果再這樣做,就難以維生了。這也是造成粗製濫造的譯作如此多的一個原因。
剛撒手西去的學者季羨林說過,翻譯品質不高主要有四個原因:譯者的基本功問題;翻譯者的職業道德;翻譯批評的欠缺以及出版單位疏於把關。許多人都同意他的分析。可是,現在看來原因還不僅僅這些,如今出現的是一些頗有學術地位的人的譯作也連連出現不能容忍的差錯,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就拿把蔣介石譯成『常凱申』來說,譯者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這位王奇教授,曾在俄國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還曾被評為北京市高教系統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獲得過清華大學教師教學優秀獎……得到過這許多榮譽的人,能說其外語水準不高嗎?可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無獨有偶,被讀者作為笑話的,把孟子譯成『門修斯』的,也是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而且譯文還通過著名教授王銘銘的審訂。用外語水準低,為騙取稿費、急功近利這些理由,顯然不能解釋這些譯者錯譯的原因。自然,發生這些差錯,或許有一些客觀原因,中國已不再使用韋氏拼音法,由於聯合國在一九七九年便通過決議,以中文拼音代替韋氏拼音,而大陸一些中青年譯者對韋姓拼音法不瞭解,造成這樣的錯誤。但原因並不在這裏。
應該說,出現這些差錯不是譯者的外文素養的欠缺。現在許多譯者都是從國外留學歸來,頭掛博士、碩士頭銜的不乏其人。他們的外國語言能力都達到相當水準。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們的中文水準的欠缺,對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也不甚了了。一些從事科技翻譯工作的,基本的科學素養也不夠,於是就出了這樣一個個洋相。老翻譯家屠岸說過,要做好翻譯,需要深刻掌握兩種語言的精髓,而最為重要的是掌握好本國的語言和文化。這一點恰恰是如今大陸許多從事翻譯工作的人的不足。
中國大陸的翻譯隊伍正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一批水準很高的、半個多世紀來為讀者留下許多不朽譯著的老一輩翻譯家,如傅雷、馮至、蕭乾等等,都已離開了人間,目前大陸的翻譯主要依靠兩支隊伍,一是一批六七十歲的翻譯家,他們大都是『文化大革命』前培養出來的,中文和外文的底子都不錯。能保證翻譯的品質,可是,這批人愈來愈少了,精力也漸漸不濟,很難承擔比較急,量又比較大的任務,往往只能憑己所好,選擇性地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他們的譯作數量低,遠遠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出版業的需要。二是,一批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中青年,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有的由於受到的教育的局限,外語的修養不高,造成了譯作的粗製濫造,但應該看到,這一年齡段的人,有不少外文水準是比較高的,翻譯的速度也快,但中文底子明顯不能和老一輩相比,因此所譯的東西往往不人意。
如今,很多出版社也在為找不到好到譯者而煩惱。但看來這一問題不是短期能解決的。有關翻譯的笑話或許讀者還能絡繹聽到。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二期】2009.08.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